海拔4558米激情后 我比星越“高反”嚴重
發布時間:2019-07-26
一提到西藏,很多人都會第一反應想起拉薩,我也一樣,當接到吉利星越西藏試駕的邀請函,我看到試駕地點是在西藏林芝,有些陌生,查了一下這才知道,原來林芝是被譽為“西藏江南”的一個好地方。
吉利星越,這款車我們之前已經進行過外觀、內飾、空間以及動態部分的詳細介紹,所以在文章就不過多介紹,如果大家想了解關于吉利星越靜態部分的更多詳情,大家可以點擊“傳送門”進行查看。
我今天所試駕的車型是2019款 350T 馭星者 AWD版本,在動力部分,吉利星越2.0T車型搭載了與沃爾沃XC90同款的T5動力,也就是2.0T+8AT的動力組合,最大功率238馬力,峰值扭矩350Nm。在西藏這種高海拔地區,駕駛2.0T車型無疑是更好的選擇。
在實際駕駛中,吉利星越的“高反”癥狀并沒有很明顯,就算到了海拔4558米,動力部分的整體表現還是比較不錯的,我們車上一共四個青壯年男子,深踩油門星越依舊能帶來比較不錯的加速能力。不過這時候我下車休息的是,就不敢隨便亂跑了,因為走快了都喘的厲害,看來吉利星越比我“身體”好。
在活動上的實際道路,大多為雙向單車道的盤山道路,并且天公不作美,一直在下雨,路面滑,能見度也非常的差。不過因為我們駕駛的車輛為四驅車型,所以車輛在山路彎道行駛時穩定性還是比較不錯的,整體都很可控。另外,吉利星越配備DP-EPS齒條式電子轉向系統,轉向比為15.7,響應時間控制在90ms以下(常規電子輔助響應為120ms左右),整體轉向手感比較不錯。
我們所駕駛的版本是頂配車型,在駕駛模式上有五種可以選擇,分別是越野模式(OFF ROAD)、雪地模式(DEEP SNOW)、舒適模式(COMFORT)、節能模式(ECO)、運動模式(SPORT),其中越野模式和雪地模式是四驅車型特有的,在模式調節的時候,中控屏和液晶儀表都會顯示,視覺效果比較不錯。
在運動模式下,車輛的油門響應很迅速,并且會持續在低擋高轉的狀態,這么跟大家說吧,在時速105km/h的時候,擋位還在6擋。而在eco模式下,時速110km/h左右的時候擋位已經在8擋了。時速超過100km/h的時候,深踩下油門,星越還是有著不錯的加錯能力,日常駕駛的時候,舒適模式就足夠用了。
在山路上,有一段路況和能見度都比較好的路段,我可以感受了一下星越在懸架部分的表現。在經過一下減速帶的是可以感覺到車輛的懸架還是比較柔軟的,但因為采用了20寸的大輪圈,并且輪胎的扁平比為45,所以如果經歷一下比較大的坑洼路段還是比較顛的。
在山路彎道快速行駛的時候,可以感受到星越整體的調教還是偏向于舒適的,激烈駕駛時的側傾比較明顯。當車輛快速經過起伏路的時候,感覺車輛的“貼地性”還是有待提高的。
整車的隔音水平算是比較不錯的了,風噪路噪控制的都比較不錯,不過也不是完美水平,在發動機噪音控制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當發動機高轉的時候傳到駕駛艙內的聲音還是比較明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定調運動SUV,所以故意讓引擎聲音傳遞到車內明顯一點,好在也沒有很夸張,屬于同級車正常水準。
現在國產品牌的大多數車型都在普及L2級自動駕駛,實際使用效果也各有千秋。來到一段高速路段,我體驗了一下星越的駕駛輔助系統,實際感受在中低速的表現都是十分不錯的,加速和剎車都不會覺得比較突兀,整體還是比較自然的,并不會讓車內人員有恐慌感。
在高速路段,當車輛行駛在100km/h的時候,如果遇到比較大的彎道(別說高速沒大彎,西藏真有),會感覺到車輛的轉向有些僵硬,讓駕駛員會覺得車輛有些往右偏,比較貼近右邊的車道線,但車不會出線,這個時候駕駛員的心里還是會有些嘀咕的,尤其是當然還在下雨。說了半天,大家是不是覺得乏味了?給大家附上點試駕當天拍到的小照片,提提精神。
好了,我們話說回題,在自適應巡航模式下,當你的手離開方向盤7秒左右,儀表盤會顯示讓駕駛員手握方向盤,以防止意外發生。個人感覺,如果天氣良好,在長途高速上行駛,L2級別的駕駛輔助系統還是相當好用的,因為此系統可以大大降低駕駛員的疲勞度。如果在鬧市區,個人覺得還是自己專心駕駛更好一些。
貼心小功能
1 冷熱兩用杯托
前排杯架支持制冷和加熱,這項功能真的不錯的,當天試駕氣溫很低,喝上熱水的感覺簡直不要太好,在北京的數伏天,喝上一口涼涼的飲料也絕對是一種享受,真的不錯。
2 前后頭枕好評
吉利星越的前排頭枕,按住黑色圓鈕可以支持上下,前后,調節,不要小瞧這項功能,有這個之后會讓你脖子舒服很多,雖然沒有多么富有科技含量,但是可以看到國產車在內飾設計的細心之處。
車輛后排的頭枕是類似于飛機座椅上的結構,兩側可以進行一定角度的調節,這樣在后排小憩的時候,車輛轉彎,頭部就不會那么大的擺動,提高舒適,實際體驗效果不錯。
總結:吉利星越無疑是國產汽車品牌的又一向上力作,無論是在動力響應、變速箱平順性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國產汽車也不再像原來一樣,總是“徒有其表”,而是更注重“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