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們都愛的雷克薩斯 寶媽們不了解一下
發布時間:2018-11-22
幾年評測工作下來,接觸雷克薩斯車型不少。這個品牌用三十多年時間打造了舒適、安靜、可靠的形象。每當坐進雷克薩斯車里,我會感到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或是碰撞,或是融合。有別于其他豪華品牌,東、西方造車的審美和文化差異,衍生出了雷克薩斯獨特的理念。 如果前面這些話不足以讓你有所體會,那么不妨來看看這臺極具代表性的雷克薩斯ES。
ES是雷克薩斯品牌首發的車型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雷克薩斯在推出旗艦車型LS后,希望用豪華配置和先進技術造一臺更適合駕駛的車輛,ES隨即誕生。如今,歷經七代更迭,ES車系又回到了它誕生的初衷,不斷追求豪華和駕駛質感。
初次接觸第七代ES是在美國田納西州,北美也是ES在全球銷量最好的地區之一。正如我看到這臺車的第一印象,凌厲的線條和車身比例給人十足的壓迫感。上代ES給我留下舒適、穩重的印象,“紡錘形”中網確立了雷克薩斯家族標志性的元素。而這些到了第七代ES上面,所有元素都被夸張和放大。我認為,第七代ES的設計是系列中最為激進和運動的。
得益于豐田TNGA全球架構,這代ES誕生在GA-K前驅平臺上,讓雷克薩斯的設計師有更多發揮空間。總設計師梶野泰生將LS和LC的設計理念融入到這臺車上,通過增加輪距,降低車身重心,調整A柱位置及C柱傾斜角度。除了視覺上的驚艷,也會提升操控質感。正如開頭我所提到的那樣,ES的設計就是工業制造和視覺的一種融合。
近幾年,如果你關注雷克薩斯品牌或是新推出的車型,你一定對“匠”這個詞不陌生。我曾經試過第五代的LS,可以說在內裝工藝上是雷克薩斯標榜“匠”的最有力象征。相對于LS,這代ES更多的是要走出日本本土市場,承擔年輕化和勾起人們駕駛欲望的“任務”。首次推出的F SPOPRT版本,多少也有點接替GS留下運動基因的意味。
當然,你還是可以從中控臺細致嚴謹的走線看到“匠”的影子。整個內飾無論是皮革、金屬飾條,或者是臻木材質的飾板。多種材質搭配相得益彰,完全不同于德系車的肅穆,雷克薩斯打造的是一種東方的深沉美感。雷克薩斯官方把它稱之為“深邃”,我覺得很貼切。
我認為ES普通版車型的材質和設計更加純粹。F SPORT的紅、黑色搭配、機械儀表和桶形座椅等,整體營造的氛圍雖然夠運動,但有時讓我沒法完全放松下來。我始終覺得擁有一臺ES應該去享受它的安靜,體會它的舒適,品味它的質感。
對于一臺車來講,舒適的駕乘感受是全方位體驗,它由許多復雜的因素構成。比如材質、密封工藝、底盤擺臂間的襯套等等。每個細節處理最終都會影響使用者的視覺、聽覺和觸覺。雷克薩斯正是善于“摳”細節的廠商。駕駛這代ES的過程中,你會發現雙層玻璃隔絕了風噪,降噪輪圈減小了車輪與路面產生的共振,最后留下的卻是轉速攀升的聲音。
實際上,這并不是設計的疏忽。而是設計師對ES的NVH表現有自己的處理方式。“安靜”、“平順”和 “令人愉悅”的駕駛氣氛。想想這代ES研發的使命,我倒是可以理解。何況ES還有混動車型可以選擇,一臺電機帶來的靜謐性不是更徹底么。
我不贊同網上關于“ES是換殼凱美瑞”這種觀點。要知道,豪華品牌研發平臺可能與非豪華品牌車型共用,但前者要經過重新設計和調校,花費的人力、物力成本及最終呈現的效果,絕不是非豪華品牌可以比擬的。雷克薩斯ES 260和凱美瑞2.5G我都分別體驗過一周時間。同為2.5升自然吸氣發動機搭配8擋自動變速箱,所帶來的駕駛體驗卻完全不同。
平順舒適和駕控快感,兩者間存在著某種對立關系。ES在這里找到了平衡點,凱美瑞則只能選擇側重一方。ES的做法很明確,既要兼顧駕控表現,也要秉承傳統的舒適性。通過底盤和懸掛調校,在路感傳遞,與駕駛者間的交流都比上代要豐富許多。手握方向盤,你能清楚地察覺路面起伏的細微變化,回饋又不生硬。
底盤調校能勾起我的駕駛欲望,轉向手感似乎還有些距離。多數時候,我更愿意穩穩的將手扶在方向盤上,而不是愉悅的去調整它的角度,并觀察車頭調動性。這對于一臺C級車并不容易做到。我試過這代530Li(G38),絕佳的平衡表現值得所有車去學習。
外剛內柔的設計,細膩順暢的駕駛體驗。雷克薩斯ES就是這樣一款車,當你發現它某一方面的特質,總能同時找到這種特質的對立面。有些經過融合后不留痕跡,有些就擺在表面上,立場分明。我覺得這并不能算是缺陷,只是這款車的特質。就好像人的性格,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你也不能否定任何一類性格的存在。
上市前,有人質疑這代ES,擔心它能否接替GS留下的空白。現在看來,ES用它的品質和“性格”有力回擊了各種質疑聲。現在去4S店訂一輛ES,要排隊到明年三月才能提到車。在我看來,這代ES是成功的。(圖/文 網通社 翟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