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就是與世界同步 試駕東風日產軒逸·純電
發布時間:2018-09-08
在國內新能源積分政策的壓力下,無論是停產大排量車型還是開發新能源車型都是擺在國內主機廠的必行之路,任誰也無法忽視。在2018北京車展中,東風日產首次亮相旗下國產的第一臺純電動車型-軒逸·純電,補貼后16.6萬元的預售價能否打響這第一炮,今天一試便知。
其實日產在新能源領域早有建樹,聆風一個全球第首款量產上市的車型,如今在全球各大市場都有用戶,實在是一個標桿式的產品。軒逸·純電動的技術核心就是取材于聆風,第一步就是世界級的技術支持。在國內中,軒逸有著較為廣泛的受眾群體,將軒逸為藍本再加入聆風的技術支持,這種做法很穩妥。
雖說是技術基礎很扎實,但僅從數據上來看,軒逸·純電并不算搶眼,如今國內的純電動車,續航在400,甚至500公里的車型都并不鮮見,軒逸·純電在這方面的確不占優勢,那么它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如果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平衡。
為什么不直接生產聆風?
其實熟悉東風日產的人都知道,啟辰這個品牌旗下有一臺車是晨風,它就可以視為是聆風的國產版本。以目前市場銷量來講,晨風并不算令人驚喜。選擇軒逸為藍本進行純電動化,其實算是一種更為妥當的做法,畢竟軒逸的群眾基礎要比晨風來的厚實的多。
想要前衛感,特斯拉Model X,Model S都能令人滿足,但高昂的售價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勇氣去購買。想要價格實惠,在基礎性能上、續航里程上卻又偏偏差強人意。所以對于電動車來講,也不能一味的往一個方向發展,廠家也介紹,在生產過程中,軒逸·純電有很多取舍的地方,目前的狀態是在續航、駕駛、價格方面做到了一個比較均衡的水平。
設計優化增新能源元素
軒逸算是一個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而軒逸·純電以它的設計為基礎,加持聆風的技術,在局部設計上進行細微調整,呈現出的視覺效果也有所不同。各處加入的藍色元素點綴足夠讓人一眼就能辨別出兩者的不同,并且LED大燈的加入、方向盤加熱的加入,從配置層面與燃油版車型也區分開,這是常規純電動車少見的做法。
其實可以看出來,雖然外觀設計大致都在以燃油車為藍本,但在細節上卻更加考慮純電動車的定位,這不光光是加了幾個藍色飾條這么簡單,而是在各個部位都進行了以新能源車開發為基礎的優化。
內飾設計更時尚
進入車內的話,軒逸·純電與普通燃油車有較大變化。,無論是方向盤、儀表盤還是中控區域變化都比較大,甚至我預計軒逸燃油車的中期改款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去變化。三幅式方向盤采用了平底造型,并且采用皮質包裹,整體視覺效果要比普通車型強不少,也更具手感。
綜合來看,內飾的配置看似很厚道,但卻顯得不是那么合理。它更多的是在乘客、駕駛員舒適性方面考慮更多,但日常駕駛上的便利性配置卻顯得有點不夠周到、我更希望將電加熱方向盤換成自動頭燈或者定速巡航這類比較有實際用途的配置。
動力部分,軒逸·純電的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80千瓦,最大扭矩254牛米。從數據上看,也并不是特別顯眼,但實際駕駛中,它的加速感可要比數字來的更加直接、給力,甚至有些出乎我的意料。38kWh的電池容量可以在45分鐘內快速充滿,如果慢充的話就需要8個小時。
以往駕駛純電動車,我都比較注意“電門”給我的反饋,因為純電動車的輸出特性,它可以容易做到線性的動力輸出感受,但不容易的是能夠讓駕駛者很隨意的用油門的開合程度來控制車速。過于線性的輸出有時候你會感覺不知道應該踩多深才能達到想要的加速度,而軒逸·純電在這點上做的很到位,可以說是很容易上手掌控。
其實可以看做四種模式,ECO+D擋、ECO+B擋,以及普通D擋、普通B擋。在ECO模式下,車輛的動力被限制的很厲害,即便是油門到底,車輛的加速度也并不會令人滿意,為了節能也倒是可以理解。在普通D擋下,軒逸·純電就像解除了封印,重獲新生。
懸掛對于車身的支撐挺到位,又因為電池組比較低的原因,整個車的重心很容易被駕駛者掌控,即便快速過彎時,車輛左右晃動的幅度也并不足以影響車內乘客的舒適性。
結語:軒逸·純電作為東風日產首臺國產的純電動車,其實給人的感覺并非驚艷,對沒有開過這臺車的人來講,它的那些參數、那些配置可能并不足以吸引到消費者。但我經過這兩天的體驗,軒逸·純電與市面上絕大多數電動車的駕駛感受相比,都要顯得優秀很多。但不容忽視的是,在新能源市場當中,國產自主品牌純電動車仍舊占據主力角色,價格要占據更多優勢,軒逸·純電如果想要吸引更多消費者,價格與配置的配比還是需要多做一些工作。(圖/文/攝 徐躍翔 網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