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FIT的價 長GOLF的塊 試駕第二代逸動XT
發布時間:2018-08-15
##$Video:9499:1533804346042:63011:40112:Video$##
提起兩廂車,相信大家腦海中最先浮現的是飛度、高爾夫、福克斯。因為這三款車在國內都屬于暢銷車型,而且品質和實用性都值得肯定,說它們是兩廂車的表率也并不為過。
但要說自主品牌的兩廂車,恐怕就很難叫上號了。雖然各大廠都曾推過兩廂車,希望博得年輕消費者的青睞,可沒想到是一片慘淡。
因為對于兩廂車的用戶而言,除了設計要有調性,空間要實用,他們對“一輛車是否好開”更為看重,反倒是配置并不是很關心,畢竟配置和價格成正比,所以曾喜好打配置牌的自主兩廂車,并不討巧。
因此,一輛出色的兩廂車,必要的前提是:比同級別、同價位的三廂車要更好開,能做到的,就是一輛合格的兩廂車。所以今天,我們借著長安逸動XT,來看看新一代的自主兩廂車,是否能通過那條合格線。
首先介紹下第二代長安逸動,這款車分為兩廂版和三廂版,三廂版已于今年3月上市,而我們今天試駕的兩廂版,也就是逸動XT,僅僅是公布了預售價的新車。
如果你了解第二代逸動的話,其實通過預售價就能get到“飛度價,高爾夫身”。因為逸動定位于緊湊級轎車,所以逸動XT與高爾夫尺寸相近,而其價格又與小型級的飛度相當,因此同價位、跨級別是逸動XT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這種低價位、高級別的銷售方式極為常見,但不常見的是在自主品牌陣營里,卻找不到與第二代逸動XT同量級的對手。
因為相比兩廂車,SUV更受認可,但仔細想想,SUV像不像是兩廂車加高了10cm,可就是這10cm,卻讓自主兩廂車逐漸的消去。
因此第二代長安逸動XT的競爭對手均為合資車款,分為小型級的飛度、雅力士(同價位),另一波則是高爾夫、福克斯、騏達(同級別)。
其實我有幸評測過上一代的逸動XT 1.6L+5MT的版本,當時還是和帝豪兩廂做的賽道對比,印象比較深的是帝豪兩廂除了操控不如逸動,其它均占優勢。
時隔3年,再次看到逸動XT令人驚嘆,無論設計,還是實用性,都得到了大幅升級,所以我羅列出以下五點,是我認為逸動XT最為吸睛的地方。
第二代逸動XT不光外觀設計有了極為明顯的提升,內飾也是格外上檔次。雖然整體內飾與三廂版相同,但出色的內飾設計,只要是在逸動衍生產品上用,還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吐槽下,最近很多人是把逸動設計師噴的一無是處,因為逸動在設計方面都跟雷克薩斯有相似之處。但其實懂行的都知道,設計師也是人,也會換換工作,尤其是中國汽車市場這么兇猛發展的勢頭,想一展宏圖的大牌設計師也在不斷涌來。
像逸動這樣有兩廂版和三廂版的車型,通過外觀很容易讓人產生主次的階級感。就比如說福克斯,三廂外觀不如兩廂,會讓人感覺三廂是兩廂的附屬品,像是拼湊出來的系列。
所以說外觀對于逸動格外重要,尤其是逸動XT是目前自主兩廂車獨苗的情況下,主次感是萬不能有的。但這也是因人而異,不過就圖上這逸動XT的車尾設計,相信會令人忘記什么是主次。
最近標題黨橫行,所以不拿出點真憑實據,容易被劃入該黨。就體驗感來說,逸動XT整體車內空間與高爾夫相近,畢竟逸動XT有2700mm的軸距,就算利用不充足,但硬指標高,空間自然不會小的。
本次試駕的是1.6L+6AT的車型,這套動力之前就搭載在上一代車型,因此是一套成熟的動力總成。簡單來說,逸動XT的這套動力,要比大眾朗逸1.6L+6AT的輸出更猛一些,且動力響應更快,而平順性相近,所以感覺上比朗逸1.6L+6AT的表現更好一些。
汽車上的高科技下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萬萬沒想到主動安全配置下放的速度有這么快。我這次試駕的長安逸動XT是中配車型,預計售價9萬多一點,但已經配有了自適應巡航和碰撞預警。要知道我最近琢磨換某豪華品牌,居然只有頂配才有自適應巡航。
兩廂車的精髓:要夠靈活
一輛好開的車,這個定義太寬泛了,但對于一輛兩廂車緊湊級的逸動XT來說,簡而言之就是要更靈活,比有尾巴的同級三廂車更自如一些。
因此主要考量的方面就兩點,轉向和底盤,因為逸動XT定位于入門級兩廂車,所以就和福克斯與騏達的1.6L車型類似,動力并不是它們想要突出的點。
懸掛結構對操控的影響
那么先說說底盤,這也是逸動XT讓我喜歡上它的原因。逸動XT的懸掛結構,其實不用看參數表,都能想到是后扭力梁。因為后扭力梁能節省出更多的車內空間,而且對于10來萬的小車來說,扭力梁和獨立懸掛的操控差異其實不會太大。
這里具體解釋下,因為很多人很在意。操控差異不大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懸掛材料受經費限制,包括了金屬和橡膠材質,不會用上乘的貨,畢竟車才10萬;二是調校成本高,扭力梁變量少,獨立懸掛節點多,調校成本自然會有差異。
能撐住車身的底盤才對味兒
那說回逸動XT,本次試駕活動有場地駕控緩解,也就是可以過過彎,繞繞樁,感受下逸動XT的極限操控。而這些項目,其實才是最能感受逸動XT底盤功底的地方。
逸動XT避震的調校是前軟后硬型的,前三分之一偏軟可用來過濾日常道路上的顛簸,而后三分之二偏硬的部分,就是為車身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用的。
所以在場地試駕環節,本來我還挺擔心座椅包裹不住身體,繞樁時會左右大幅擺動,磕到膝蓋。結果實操后發現逸動XT對側傾的支撐還蠻到位,比一般的三廂車擁有更強韌的支撐力。
強勁的支撐力是把雙刃劍
當然,能提供出色支撐力的避震,自然就會有短板。因為民用車多為單向閥避震筒,所以調校時會將避震兩個工作流程,也就是壓縮和回彈的阻尼設定相近。
所以逸動XT的支撐力強,代表它壓縮阻尼大,那么根據上述,所以它的回彈阻尼也不會示弱。因此,在過上圖這樣的減速坎時,一旦速度稍微快些,就能明顯感受到輪子受到沖擊后產生的多余彈跳,不能很利索的抑制住,顯得不夠干脆。
能伸能縮 才是好車
剛才說過,逸動XT的避震設定是前三分軟,后七分硬。所以在日常駕駛時,只要不是常年不修的國道,逸動XT的乘坐舒適度還是很有保障的。
這就與眾多小型SUV的避震設定相反,因為小型SUV重心高,所以喜歡設定為前硬后軟,轉向時會顯得車身很靈敏,讓駕駛員對掌控車輛很有信心。
但這種設定的小型SUV往往都是假象,實際操控性都遠不如兩廂車,而且日常道路上由于避震前段較硬,稍有不平就會讓你臀部有感知,乘坐舒適度大打折扣。
轉向設定是慢節奏
除了底盤外,轉向也是一輛車是否靈活的重要因素。剛開始接觸逸動XT時,它底盤確實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但到了駕控場地后發現,逸動XT的轉向似乎并不運動。
轉向和底盤的道理相同,結構只是一種形式,并不代表優劣。逸動XT的方向盤圈數為兩圈多一點,與大部分性能車的圈數相同,但轉彎半徑和指向響應,確像是一臺舒適的天籟。
因此這樣的現象不是轉向齒比的問題,更多的是前懸的幾何結構所導致的,之前沃爾沃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所以該現象,不知是廠家刻意為之,還是真有技術告急,但根據我對逸動XT的理解,這樣的轉向和逸動XT并不搭配。
期待強有力的1.5T
動力放到駕駛感受的最后說,因為相比逸動XT的底盤來說,動力稍顯平淡。簡單來說,逸動XT的動力系統,也就是這套1.6L+6AT的組合,其實與大眾朗逸感受相近。
主觀感受上,逸動XT的動力會更強些,中段加速的推背感也要比朗逸的1.6L更有力。但畢竟大家都是1.6L,更重要的是燃油經濟性,加速強弱并不是重點,夠用就好。
所以相比逸動XT的1.6L,我更期待日后的1.5T,因為逸動XT給人營造的感覺偏運動,如果沒有一顆有力的心臟,會總感覺缺點什么。
總結:外援引入已成大趨勢
上面的駕駛感受一直在說逸動XT的底盤,因為這輛七萬塊起售的車,能有如此整的底盤,怎能不令人興奮。但冷靜下來才發現,底盤方面是由外援底特律團隊完成的,所以有這樣的表現也是情理之中。
如今,外援的引入迅猛增長,吉利有沃爾沃和蓮花,比亞迪有奔馳的后援團隊,因此它們的領克01、唐、宋MAX車型才會那么令人印象深刻。這是汽車發展的必要過程,所以是件好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趨勢,消費者才會更青睞自主品牌車型,畢竟相比拼配置,實實在在的做好品質,才是長遠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