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MURANO,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將它音譯為“美人奴”,東風日產國產后它有了正式的中文名“樓蘭”,不過那時的銷量可并不像樓蘭姑娘那么美麗,40多萬的售價讓很多人望而卻步,即便后期推出了低配車型,36萬的價格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也并不具有吸引力。

全新一代樓蘭將在整一個月后上市,目前給出的預售價是23.88-37.98萬元,我特意翻出了這篇新聞的評論,共有將近2500條,點擊量超過百萬,無疑成為當天的一大亮點,而且評論中普遍反映價格合適,這一切對于樓蘭來說似乎都是個好兆頭。
● 歷代樓蘭瀏覽

『第一代樓蘭』

『第二代樓蘭』

『第二代樓蘭敞篷版』

『第三代樓蘭』
國內消費者可能對樓蘭還并不是很熟悉,在這里做個極簡介紹,上圖為歷代樓蘭,我們今天試駕的車型為第三代,也就是最新一代車型。從之前兩代就能看出,樓蘭一直都是一款追求個性的SUV,它并不是方方正正的,而且更強調流線,甚至還出了敞篷版......第二代車型在國內正式銷售過,算是個試水產品,但結果不理想。
3.5L V6發動機車型除了價格高,用戶調研中反饋,老款樓蘭過于前衛的外觀設計也是令很多消費者所不太能接受的,車尾造型普遍不被認可。而時尚、夸張這兩個形容詞我想可以比較準確的概括新樓蘭的造型,它保持了海外原版的設計,無論車身線條還是細節的點綴都比較粗獷、飄逸,可以說是目前同級別車型中最個性的。
● 外觀設計


與競品車身尺寸對比 |
|
長 |
寬 |
高 |
軸距 |
樓蘭 |
4897 |
1908 |
1691 |
2830 |
漢蘭達 |
4855 |
1925 |
1720 |
2790 |
銳界 |
4878 |
1925 |
1770 |
2850 |
樓蘭定位于奇駿之上,與漢蘭達和銳界基本上在同一級別,甚至一些數據還比對手要強,從定價來看也確實有瓜分這兩個競品市場的意圖。總的來說新樓蘭車身有著較為繁雜的線條,這樣一來的好處自然是層次更豐富,立體感更強,與老款相比更符合消費者的審美。車身尺寸與競品處同水平,但設計上風格迥異,競品大多都給人硬朗“大漢”的感覺,樓蘭在動感和層次上要更勝一籌,個性更為鮮明。


各種流暢的線條和鋒利的拐角相搭配,共同營造出來這樣一款同級別中最為個性的產品,車頭厚重飽滿,不像漢蘭達和銳界那么陽剛,風格截然不同。


側面的線條是我最喜歡的,飄逸的腰線劃過車身與尾燈相連接,底邊用鍍鉻飾條進行點綴,最有特點的是車頂,由于B柱、C柱和D柱都為黑色,所以就形成了懸浮車頂的視覺效果,當下這樣的設計還是很時髦的,不少SUV和MPV都采用,怒增顏值。




看到車尾,讓我想起了日產的JUKE,嗯,沒錯,就是非常像放大版的JUKE,尾燈極具特點,采用雙邊共兩出的排氣布局,并使用了燈帶這種比較流行的設計,總之看起來挺現代的,屬于比較大膽的那種。
● 內飾設計
相信沒人會否認它凸顯現代時尚的外觀設計,但坐進車內,它依舊極力想表現出溫馨的氛圍,皮革、搪塑工藝和木紋飾板都為了烘托氣氛,如果這種溫馨感正是您想要的,那么建議選擇淺色的內飾,溫馨感更濃郁。




透過帶有皮革包裹的四輻方向盤,全新的儀表真是挺顯檔次的,7英寸彩色液晶屏可顯示豐富的信息,科技感很強。




車內娛樂導航系統通過一塊8英寸(2.5L自然吸氣車型為7英寸)液晶屏和諸多實體按鍵與車內人員互通,屏幕分辨率高,畫質細膩,而且邏輯很清晰,很直觀。這點對于這個級別的產品來說非常重要,必須能讓所有家庭成員都輕松上手。實用性方面,可以通過藍牙與手機無縫連接,但通過數據線則只能充電。

頂配車型具有豐富的主動安全配置,日常駕駛中在安全方面可以提供一些輔助,最大限度降低發生事故的概率。
● 前排儲物空間及舒適性體驗





前排有比較實用的儲物空間,除了杯架以外扶手箱前面還帶有儲物槽,位置合理,能方便拿取物品,由于電池的布置,扶手箱的容積確實比同級別車型要小不少。



座椅的舒適性毋庸置疑的是標桿級,寬大舒適而且有著不錯的貼合性,隨著年齡的增大我確實越來越喜歡這種又軟和又厚實的座椅了,有時候得到放松比得到激情似乎更切實際。



除了座椅,門板在一些手臂經常碰到的地方也進行了軟質材料的包裹,即便胳膊不小心磕在門板上也不會有什么痛感。另外,前排中央扶手不僅寬大,而且填充物柔軟主副駕駛都能有很好的體驗。不過僅僅由主駕駛車窗為一鍵上下確實令人不爽,車價已經上了30萬,增加個一鍵升降不會有太大的成本提升,不知道為何這么小氣。
● 后排舒適性及配置體驗

后排座椅同樣有著非常好的舒適性,由于樓蘭沒有7座車型,所以可以將全部精力放在座椅舒適性上,而不用因照顧第三排空間而對座椅靠背進行“削薄”和坐墊“縮短”處理,后排坐墊為490mm,對大腿的承托到位。


這臺頂配車型后排有著很豐富的配置,兩套獨立的娛樂系統可以分別播放影源而互不干擾,兩塊液晶屏尺寸為8英寸,屏幕分辨率與iPad有差距,但也還好,畢竟它的使用頻率不會太高。另外,后排帶有兩個USB接口,兩位乘客都可以為手機充電,在這個離不開手機的時代很實用。



后排的儲物空間也比較不錯,首先最貼心的是中間前方的儲物槽,可以隨手將充電中的手機放在這里。
● 乘坐空間體驗



身高175cm的體驗者在前排頭部空間為一拳,保持座椅位置不變,同一位體驗者在后排腿部空間超過兩拳,頭部保持了一拳的余量,中間位置的舒適性也并不是很差,靠背不是邦邦硬的那種,腳下空間一般,但好在地板凸起非常小,5人滿載乘坐沒問題。
● 天窗及后備廂



除最低配車型以外均為全景天窗,車內有著不錯的采光。后備廂最大容積為928升,后排座椅放倒后地板完全平整,后備廂離地高度為780mm。后備廂蓋帶有感應開啟,如果從超市出來手里抱著東西,可以用腳掃過后包圍底部,后備廂蓋會自動打開,在好準感應器位置的前提下,這個功能還是相當方便的。
● 動力系統
試駕車型為頂配,配備一臺最大功率245馬力,最大扭矩330牛·米的2.5L機械增壓發動機,和一臺最大功率20馬力,最大扭矩160牛·米的電動機,并配上了一臺可模擬7速的CVT無級變速箱。







電動機被設計在發動機和變速箱之間,通過干式離合器進行控制,電池容量為0.6kWh,由40塊鋰電池構成,容量很小,所以它存在的意義并不是長時間用電行駛,而是在低速這種大負載的時候給發動機提供幫助,由此起到降低油耗的作用。

基于這種開發思路,樓蘭與傳統的混動系統(豐田系混動)并不相同,它的電動機不能獨立驅動車輛行駛,所以至于什么純電行駛里程也就無從可談了。這臺混動車型起步很輕快,2.5L發動機加上機械增壓器后能有效改善低轉速的動力響應,再有電動機加持,使得它初段加速很凌厲,不過發動機的噪音偏大,而且聲音比較干澀。


電動機的工作有一套復雜的邏輯,它會綜合發動機工況、油門深度等等因素進行實時切換,通過中控臺上的液晶屏或者儀表盤都能夠觀察“動力流”,電動機兩側的離合器結合與分開動作非常快,駕駛中完全沒有感覺,不會因為電動機的介入有任何的闖動或頓挫。松開油門踏板,動能回收系統在悄無聲息中工作著,它并不會帶來明顯的減速感,最大程度的提供舒適性。

試駕的混動車型可以說動力充沛,在高速公路的限速范圍內動力都能有快速的響應。CVT變速箱調校的老練,首先是平順性毋庸置疑,對于油門踏板的深度也足夠敏感,時刻能都給駕駛者滿意的反饋,行駛中它會毫不猶豫的做出“降擋”動作,很難有所挑剔。

有兩點是我沒有想到的,首先是轉向,樓蘭的轉向并不輕,低速時甚至讓我感覺到有些沉重,很像我測試過的東風英菲尼迪QX50,是那種緊繃的轉向感,原地掉頭或者挪車時這種感覺最明顯,如果是女性多少會費力一些。行駛中轉向細膩而且線性,懸架之舒適性令人滿意,對于路面信息的過濾徹底,不論細碎的顛簸還是長波起伏都有很好的表現,沒有多余的跳動和振顫,車內感受平穩,這是日系車少有的厚重。
小結:
從產品角度來看我覺得樓蘭是一款很時尚的SUV,機械增壓發動機與電動機的配合默契,能給予駕駛者平順、舒適的駕駛感受,動力的輸出線性且及時,只是油耗目前我們不得而知。在舒適性上,它的座椅依舊是同級別中數一數二的,懸架的濾振性能超出我們的意料,在保證舒適性的同時還有一定的厚重感,這種感覺很不錯。這是一款非常有個性的產品,由于國產化率的提升(國產化率達到95%),使得價格大幅下調,進入了20-30萬元的區間內,競爭力有著明顯的提升,它也有理由成為關注的焦點。
購買推薦:
樓蘭將競品指向了漢蘭達和銳界,首先我們從感性的角度來看,漢蘭達和銳界走傳統SUV的路線,車身線條硬朗,很男人很剛毅的感覺,而樓蘭則另辟蹊徑,堅持了自己的個性,廠商也將它定位于個性產品,就是不同于漢蘭達和銳界,正所謂“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雖然三者在價格和尺寸方面將形成直接競爭,但受眾群體會略有不同,樓蘭所面向的消費者年齡層可能會稍低一些。由于樓蘭沒有7座車型可選,可能并不太適合那些有舉全家出行需求的消費者。從品牌和車型的口碑來看,漢蘭達和銳界在這兩項上更占有優勢,畢竟歷代車型都有著很好的銷量和反響,而樓蘭可以說在國內才剛剛被大眾所了解,一些保守的朋友可能不太會做“吃螃蟹”的人,從而選擇漢蘭達和銳界。
拋開感性,理性的選擇應該如何選擇,如果您有7座需求肯定不會買樓蘭,因為它滿足不了。從配置來看,如果您正在猶豫低配的漢蘭達和銳界,那么我推薦您不妨考慮樓蘭,低配車型樓蘭的配置略高一些。如果在高配車型中猶豫,建議還是用預算來考量。如果決定購買樓蘭,2.5L自然吸氣車型推薦高配,混動車型推薦低配。(文/圖/攝 汽車之家 張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