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一個炎熱夏日的午后,我穿著一件吸汗的背心,在同事善意的“嘲笑”下,艱難地擠進一輛路特斯Elise的駕駛艙,在充斥著金屬味道和嘈雜噪音的狹小座艙里,經(jīng)歷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當那段不算長的路途終了,我爬出來,回頭看著Elise,回味,然后,被它征服。以至于到現(xiàn)在,每每被問起“你最喜歡哪款車”時,我的答案始終都沒有變過。所以,你能想象嗎?這次等待我的是路特斯全系的3款車,還是在賽道上,你能想象我有多興奮嗎?

也許你不但無法分享我的興奮,反而被弄得一頭霧水。也難怪,路特斯在大陸的聲音太小了。哦,我指的是官方宣傳的聲音,不是發(fā)動機出的聲兒。接觸過這個品牌車型的人太少了,就連我們編輯部里都有許多人不曾碰過它們。因此,大家的問題會是,Elise很特別嗎,能讓人如此難忘?不,它并不特別。特別是與眾不同,但它所在的領域根本就沒有“眾”,幾乎只有它自己。
現(xiàn)在,閉上眼睛,再睜開,你坐在一輛Elise S里面。

眼前的方向盤比卡丁車的大不了多少,不可調(diào)節(jié),沒有助力,就連里面的氣囊都是選裝的(進到國內(nèi)的版本都會選裝)。方向盤還集成了“多功能按鍵”,左右兩邊分別是喇叭和喇叭。

身邊的一切都是冰冷的,右手邊有一只瘦高的擋把,鋁合金制的圓形握位沒有任何修飾,在這寒冷的冬季里散發(fā)著瑟瑟涼意。然而這份充滿金屬感的誘惑卻正中男人的心懷,讓人忍不住想要去握住它。

同樣冰冷的還有機械式手剎的拉桿,事實上你整個人身處在一個擠壓成型的鋁合金座艙中,如果不是一些簡易的覆蓋件,你根本就是坐在底盤上。座椅下方和腳坑的部分全部都是裸露的鋁合金,腿部左側(cè)的框架上包覆了一塊黑色塑料,在Elise之前我從未覺得這硬邦邦的塑料也能給人親切感。


鋁合金底盤是路特斯的核心技術之一,千萬不要小看這東西,這輛車的成本中有相當一部分都被它占了。這個類似一些super car碳纖維座艙的底盤,擁有很高的強度,而且還很輕。路特斯的工程師在它之上布置了4副雙叉臂懸架,使用Bilstein的減振器,外套Eibach彈簧。再向外,前后288mm的打孔剎車盤,配合前AP Racing對置雙活塞剎車卡鉗和后Brembo單活塞卡鉗組成強大持久的剎車系統(tǒng)。即便對于發(fā)燒友來說,這些原廠裝備也夠用一陣子的。



只有運動裝還不夠,國內(nèi)的經(jīng)銷商深諳消費者喜好,所以到店的車都會選裝一個叫做“真皮套裝”的東西,包含真皮包覆的座椅和門板,是經(jīng)典的酒紅色。選裝的座椅依舊只能調(diào)節(jié)前后,靠背是一體式的,背上的兩個孔方便改裝四點式安全帶(Elise S沒有,另外兩款車有)。多虧了這座椅,我的屁股和背部算是能感受到一點溫度,真不知應該謝謝它們,還是怪它們在這鋁合金世界里格格不入。哦,對了,經(jīng)銷商告訴我,選裝件兒都是送的,這些車都還按照指導價銷售。

座椅幾乎就沒有什么厚度,人像是貼著地坐在那里,車外的人想要和你說話時,必須得使勁弓著腰。也正因如此,Elise S的車身可以做得更低,僅有1117mm。作為對比,保時捷Cayman的高度是1294mm。

前面看到的所有這些東西,多少都與路特斯造車最根本的理念:輕量化有關。Elise S的車重僅為924kg,還是拿Cayman來比,后者的數(shù)據(jù)為1435kg。輕的好處不僅是可以少吃飯、跑得快,還會更加靈活。
路特斯并沒有在現(xiàn)款車型上使用自己制造的發(fā)動機,目前在華銷售的3款車全部采用豐田的機器。Elise S作為身材最小的一款車,搭載了一臺4缸1.8L雙VVT-i機械增壓發(fā)動機,Magnuson R900機械增壓器帶有中冷器。發(fā)動機橫置在駕駛員身后、后橋之前的位置,只驅(qū)動兩個后輪。

在如今這個動輒300馬力起步的年代,Elise S的動力參數(shù)很容易被淹沒。對于路特斯的車型來說,功率重量比是更值得關注的數(shù)據(jù),Elise S為238馬力/噸,甚至略超Cayman GTS的234馬力/噸。官方公布的0-100km/h加速時間為4.6秒,同樣與Cayman GTS的4.7秒相當,可見功率重量比的參考意義。
踩下沉重的離合器,將擋把塞入1擋位。先不要轉(zhuǎn)動方向盤,別忘了它既小又沒有助力,那會耗費你不少體力。待車輪開始旋轉(zhuǎn),再操作轉(zhuǎn)向,你會發(fā)現(xiàn)它變“輕”了不少,這與卡丁車的原理是一樣的。

油門靈敏到令人發(fā)怵,不止因為它會讓車子猛躥,更因為近在腦后的發(fā)動機會用不加修飾的噪音和振動來回應。在適應之前,它們是恐懼心理的制造者。適應之后,其實Elise S的動力不算強悍,從不會給人血往后涌的刺激,卻留下令人難忘的原始感。那么直接,那么隨意,永遠緊跟你的動作,沒有半點拖沓。

轉(zhuǎn)向系統(tǒng)的反應時間為0,與卡丁車的差別好似只多了一些齒輪,改變了轉(zhuǎn)向比而已。賽道里,只要轉(zhuǎn)動方向盤,它就在和你較勁。輪胎每多承受一點橫向的摩擦力,手上的回饋力道就會變重一點,就好像你已經(jīng)把手伸出了車外,在地上支撐著似的。真該慶幸自己是握著方向盤,否則幾圈下來,還不得磨到肩膀了。

然而就算不是真的用肉身去對抗地面,你的四肢和內(nèi)臟也好受不到哪兒去。因為整臺車都在跟地面較勁,而你則要和離心力較勁。進入彎道,我雙手頂住方向盤,身體被巨大的橫向加速度牢牢按在座椅的側(cè)翼上。Elise S只負責吸收一點點沖擊,剩余的部分都要靠我那些“不太能拿得出手”的脂肪去搞定。奮力對抗了幾輪下來,我算是懂得了為什么賽車是一項體育運動。

慶幸的是,懸架的素質(zhì)極高,前后左右的擺動都會被管理得井井有條。不會在重剎時嚴重點頭,也不會在S彎中被生拉硬拽,Elise S的4條輪胎始終保持著足夠的抓地力。所以我只是有節(jié)奏地在車里搖晃,這節(jié)奏是由我自己掌握的。

也因為中置布局的緣故,Elise S異常穩(wěn)定,車尾并沒有許多常見的前置后驅(qū)車那么活躍。高速彎,掠過彎心后我逐漸打開油門,隨著車速的緩慢提升,我發(fā)現(xiàn)Elise S在一點一點的向外偏移,它用這一絲轉(zhuǎn)向不足告訴我:極限就要到了。當時車速在100km/h左右,那個畫面我印象特別深刻:我瞄著前面要貼近的路肩,油門多一點,路線往外偏一點,油門收一點,線路就回來一點。真的就是這么精確,雖然一切只發(fā)生在幾秒內(nèi),但Elise S已經(jīng)好幾次告訴我,如果不收油,你就會在下一個彎中失去走線,甚至沖出賽道。

然而這也正是它可怕的地方。在一個低速彎中,剛剛過了彎心,我便頂住油門,Elise S在平穩(wěn)加速,我感覺油門還可以再給多一點,于是輕微深踩了一些。沒想到,后輪忽然突破了極限,我連忙反打,卻早已沒了速度。也許與這寒冷的天氣有關,推頭與甩尾的那個臨界點太難找了,天知道車尾會在什么時候突然滑出去,弄得人措手不及。電子系統(tǒng)會在危難時刻果斷出手,避免你真的失控,但它只負責把最后一道關。

開Elise S賽道成績不好時,只能怪自己,因為根本挑不出車的毛病。它幾乎比任何車更原始、更純粹,完全由你掌控。最終,我們頂多在朋友圈寫下:路特斯不是給菜鳥玩的。
再次閉上眼睛,睜開,現(xiàn)在你坐在一輛Exige S里面,它是加大號的Elise S。

這臺車的內(nèi)飾和Elise S幾乎一樣,它倆的最大不同在于Exige S搭載了6缸3.5L機械增壓發(fā)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351馬力,車身也相應加長加寬,整備質(zhì)量被控制在1176kg,功率重量比提升至298馬力/噸。此外,Exige S可以選裝自動變速箱(一說此車在國內(nèi)僅能買到自動版本),這是一臺6AT,我們開的便是自動版本。


此外,除了輪胎尺寸、型號以及剎車系統(tǒng)有些區(qū)別之外,兩車的裝備非常相似,包括最核心的底盤技術以及懸架基本結(jié)構(gòu)等。


原地不動時,Exige S的方向盤比Elise S更沉,原因顯然是它的車身更重,前輪更寬。盡管裝備的是帶有液力變矩器的AT變速箱,但Exige S的動力輸出也很直接,相比它的4缸小弟,動力顯然暴力得多。開啟Sport模式后,低速行駛中輕輕碰觸一下油門就會帶來一陣巨大的騷動,整個車卯足了勁兒往前沖,那氣勢完全蓋過了Elise S。

為了找回一點自動變速箱損失的駕駛樂趣,路特斯給Exige S裝備了細長的換擋撥片,保留傳統(tǒng)賽車的模式,撥片不隨方向盤轉(zhuǎn)動。然而這完全無法彌補手動擋的缺失造成的遺憾。出彎進入長直線,油門到底,當轉(zhuǎn)速攀升到5000rpm左右時,轉(zhuǎn)速表中間出現(xiàn)了一個環(huán)形的紅色指示燈,接著是兩個、三個。這是換擋指示器,當三個燈全部亮起時,發(fā)動機將達到約7000rpm,并因電子保護而斷油。問題來了,當我彈動撥片想要升擋時,變速箱的動作竟然超級慢,它等了有1秒鐘以上才執(zhí)行我的指令,這時發(fā)動機早已開始沙啞地干吼了。看來想要順利換擋,還得提前彈撥片才可以。這種體驗太差了,讓人無比想念Elise S的手動變速箱。

在直線末端,我重剎之后撥下減擋撥片,變速箱執(zhí)行得依舊不夠利落。不過每次降擋后的自動補油倒是高潮所在,腦后傳來有節(jié)奏的轟鳴,嗡!嗡!完全是一副賽用發(fā)動機的架勢。如果在街頭聽到這種聲音,我敢說所有人都會轉(zhuǎn)頭看。

因為發(fā)動機離腦袋太近,人在駕駛艙里根本聽不到排氣聲(事實上原廠的排氣聲音很小,在車外聽到的也主要是發(fā)動機聲浪),這正是我的最愛。好聽的發(fā)動機聲音永遠比浮夸的排氣更動人。如果Exige S選了手動擋,我想它會是比Elise S更出色的車型,但這臺自動擋車,也就只強在聲音罷了。

OK,走出Exige S,繼續(xù)閉上眼睛,坐進另一臺車的駕駛艙,哎?一股高檔皮革的味道涌來,這是什么車?


Evora S顯然與前面兩位走了不同的路線,車內(nèi)運用了“大量”的高檔皮革,坐姿也更高,是三輛車中上下車最“方便”的一個。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它依舊是一輛路特斯,依舊采用了輕量化擠壓成型的鋁合金底盤,四輪雙叉臂懸架。它的許多方面都向舒適性發(fā)展,比如方向盤從不可調(diào)節(jié)變?yōu)樗南蚩烧{(diào),座椅靠背也支持前后調(diào)節(jié)。Evora S還配備了手套箱、中央扶手,車系中甚至還有四座車型,但目前我們從官方渠道只能買到雙座版本。


Evora S配備了與Exige S相同的動力總成,由于整備質(zhì)量達到了1442kg,因此功率重量比掉到243馬力/噸,只比Elise S多一點。不過,很快我就意識到,這也許并不重要。
從那兩臺車上下來,坐進Evora S的時候,好像是從一輛破捷達換到了一臺奔馳S級里。按下D擋按鈕,起步的時候,我心里不由自主的蹦出一句:“我X?”太奇怪了,太奇怪了,這是路特斯嗎?哥們兒你和剛才那倆是一家的嗎?

轉(zhuǎn)向是關鍵因素。Evora S配備的機械液壓轉(zhuǎn)向助力給得真夠足,方向盤輕了不是一星半點,更重要的是轉(zhuǎn)向手感還很細膩順滑,不但隔絕了許多路感,還流露出挺強的高級感。幾款車巨大落差帶來的奇妙體驗,只有試了才能體會。
Evora S的動力輸出少了些暴躁,多了點沉穩(wěn),操控感自然也不如另外兩個兄弟那么犀利。它的懸架行程似乎更長一點,顯然是為照顧城市路況而設計的。不過我并不確定它到底能舒服多少,根據(jù)路特斯的性格,我估計它也不會是一臺適合日常駕駛的車。

你可能會覺得Evora S相比前面的那兩臺車不夠純粹,沒錯,但參照物很重要。我們不妨說是Elise S和Exige S太過純粹,才顯得最“豪華”的Evora S有些獨特。別忘了,它也是一臺中置后驅(qū)的輕量化跑車,和大多數(shù)同價位的跑車相比,它依舊是一臺路特斯。

從賽道回到位于金港的路特斯展廳,我一邊回味這美妙之旅,一邊研究幾臺展車。如你所見,很多照片都是在展廳里拍的,因為賽道上的那些車可沒時間給我拍照。這時,展廳里進來幾位顧客,彬彬有禮的與銷售顧問攀談。我走出去抽煙,發(fā)現(xiàn)門口多了兩臺豪車,邁凱倫MP4-12C和阿斯頓·馬丁DBS。于是我拍下了這張照片,因為我覺得這兩臺車的車主正是路特斯在大陸的主要消費人群。
路特斯并沒有那么昂貴啊,為什么是他們?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如果你預算60萬,AMG A 45和Elise S,你選哪個?如果你預算100萬,買M4還是買Exige S?絕大多數(shù)人的答案都會是前者。買路特斯的人,并不是在買車,只是買了一個玩具。這是真的玩具,純粹的玩具。有人第一輛車選擇了1系M,但他絕不會選Elise S。

所以,男人把路特斯裝在心底,因為它太純粹、太美好,也因為它高不可攀。待到有一日功成名就,回憶起當初的念想,沒準兒他會回過頭來,在路特斯的展廳里留下自己的身影。(文、圖、攝影/汽車之家 時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