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海南三亞總是那么的令人向往,在踏出機艙門的一刻開始,我便感受到逃離濕冷的廣州后那份愉悅的心情。當然,這份愉悅之情并非只來自于氣溫的變化,更多是我的此次三亞之行可以與奔馳GLA 200有一天的接觸時間,而且還可以在城市、高速以及郊外道路三種路況體驗到它的行駛表現。

現在回想起來,最初與奔馳GLA近距離接觸是在年初的2014日內瓦車展上。當時,它的外型設計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在國內高端緊湊型SUV市場早已被寶馬X1、奧迪Q3占據的情況下,我一直猜想奔馳何時才會把GLA引進國內與之一較高低。老實說,缺少了奔馳,寶馬和奧迪在這塊細分市場上的競爭顯得有點單調乏味了。或許是奔馳也深知兩位競爭對手“寂寞”太久,于是它在10月27日把GLA正式引進到國內銷售。隨著奔馳GLA的到來,高端品牌緊湊型SUV差不多到齊了,“BBA”又將會在這個細分市場上出現齊驅并進的局面。現在我最關心的是,奔馳GLA是否有足夠的實力在兩位早已根基穩固的對手身上搶回屬于自己的市場份額。

一款車是否吸引人,外觀設計首先占了主導的因素。雖然很久之前就已經跟奔馳GLA有過近距離的接觸,也看到過不少與之相關的照片,但在接過鑰匙后我還是情不自禁地對其仔細打量了一番。眾所周知,它的定位是緊湊型SUV,然而低矮的車身姿態卻讓它看上去更像是一臺跨界車,甚至有點奔馳A級跨界版的味道。

奔馳GLA 200與競爭對手車身尺寸對比 |
車型 |
奔馳GLA 200 |
寶馬X1 18i |
奧迪Q3 30 TFSI |
長度(mm) |
4431 |
4484 |
4385 |
寬度(mm) |
1804 |
1798 |
1831 |
高度(mm) |
1483 |
1577 |
1589 |
軸距(mm) |
2699 |
2760 |
2603 |
它的車身線條刻劃清晰且干練有力,整個造型看上去比較有力量感,一點也不顯得臃腫。在細節的設計上,它則展現出大膽、時尚的一面。首先是前臉部分,此處的設計風格與幾位兄弟相似。柔美且層次感分明的線條,在夸張的雙幅條鍍鉻中網格柵以及秀氣靈動的前大燈襯托下,看上去精致漂亮。至于那個造型奇特的前包圍設計,則為其增添了幾分野性,這可是SUV車型不可缺少的味道。當然,我還是比較喜歡奔馳GLA 260的前包圍設計,畢竟裝備了AMG套件的它,看上去明顯更加運動。







其次是車身側面,飄逸的線條、細長的車窗以及大幅度往外拋的前后輪翼子板,讓它看上去頗為奔放。另外,你會發現它的車身側面是設計得最像一臺SUV車型的地方。最后是造型很飽滿的車尾,此處的所有細節都好像是有意放大了一樣,最明顯的地方是那套碩大的尾燈以及排氣管,但你又不得不承認這一切搭配起來后非常協調,也很符合它自身的整體設計風格。
拉開車門,落坐其中。奔馳GLA的內飾采用了奔馳家族的最新設計風格,而在細節的設計上與奔馳A級、CLA級等車型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其實一切都已經為人所熟悉。它的中控臺造型比較復雜,由圓滑的線條勾勒而成,以多層曲面的疊加來增強層次感。

車內的用料符合自身價格的要求,中控臺頂部采用了搪塑工藝,材料的質地柔軟且視覺效果很顯檔次;中央部分為拉絲鋁面板,其散發出來的質感也是相當不錯的。至于車內配色方面,它明顯偏向年輕化,大面積的黑色在銀色拉絲鋁面板以及鍍鉻裝飾件的點綴下,不乏時尚動感的氣息。


正中央的多媒體系統配備了5.8英寸的彩色顯示屏,非嵌入式的設計看著有點像便攜式導航,對中控臺的整體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個人并不是太喜歡這種設計。該系統包含了藍牙電話、USB外接音源、多碟CD機、收音機等配置,看著比較簡單,但當你拿它的這些多媒體配置跟同價位競爭對手的寶馬X1 2014款 sDrive18i時尚型以及奧迪Q3 2015款 30 TFSI舒適型對比時,你就會發現其實在這方面它有一定的優勢,須知道上面羅列的配置它的競爭對手是需要加錢選裝的。







除此以外,膝部氣囊、防爆輪胎、方向盤換擋撥片、定速巡航系統等都是它相對兩位競爭對手多出來的配置。總的來說,它的配置水平已經讓人滿意了。另外,它跟兩位競爭對手同樣配備了全景天窗,而且在采光面積上有明顯的優勢。




它的車內乘坐空間表現一般,主要丟分的地方是后排的乘坐空間。一位身體1.82米的體驗者,坐在它的后排座椅上時,頭部基本上沒有空間剩余,而腿部也只有區區的兩指空間,只是勉強讓人滿意的成績。或許是設計師位為了讓后排空間看起來不那么狹窄,它的后排椅墊設計得比較短(只有420mm),無法為后排乘客的大腿提供很好的支撐,長時間乘坐會比較累。換而言之,后排成了奔馳GLA的最大短板。
奔馳GLA 200搭載的是一臺1.6T渦輪增壓發動機,最大功率156馬力(115千瓦)/5300rpm,最大扭矩250牛·米/1250-4000rpm,數據算不上很出眾,處于該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中等偏上水平。而與發動機匹配的是一臺7速雙離合變速箱。對奔馳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套動力總成早已應用于奔馳A級上面。




當坐在它的駕駛艙里面,并且游走在馬路上時,看著行駛中的轎車都不比自己低矮多少,那種感覺真的很奇怪!我深刻地知道奔馳GLA是一臺SUV,有著204mm的最小離地間隙,也有著比較野性的外形設計,但坐姿以及駕駛的視野卻跟轎車別無二致,這不禁讓我的思想在SUV與轎車兩種定義間輾轉。先不管了,在公路上我就當它是轎車來開吧!反正它本來就長得像奔馳A級的跨界版。

在實際駕駛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1.6T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動力輸出很平順,而且底氣也比較足!156馬力的最大功率以及250牛·米的最大扭矩要推動整備質量1.5噸左右的奔馳GLA 200,動力雖然談不上粗暴,但絕對是游刃有余。

在D擋模式下,7速雙離合變速箱“給予”發動機的行駛轉速很低,80km/h速度巡航時轉速也不過是1300rpm左右。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也不見得靈敏,這種狀態很明顯就是奔著舒適、節油而去的。不過,只要加大點油門,讓發動機的轉速提升到2500rpm以后,稍等片刻的提速就會展示出這臺發動機的應有實力。

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按下駕駛模式選擇按鈕,切換到S模式來激發它的潛能。此時,油門踏板的響應速度明顯提升,反饋力度變得輕巧了許多,稍微加大點油門換擋轉速都會延遲到3500rpm以后。它的中段加速能力讓人滿意,速度從60km/h一直加速到120km/h很順暢自然,毫不費力,而且可以感受到車速達到120km/h時,發動機還有比較充足的動力儲備。

從駕駛員的角度出發,它的前麥弗遜、后多連桿懸架在調校方面很好地兼顧到舒適性和運動性,既可以完全吸收掉路面上的細碎顛簸,同時又能很好地抑制高速過彎時的側傾。即使以較高的速度連續變線,也能確保車身有著積極的隨動性,而且不會有多余的車身晃動出現。如果從后排乘客的角度出發,它的舒適性就顯得一般了,較短的懸架行程在車輛通過減速帶時,坐在后排的乘客會稍有拋離感。

奔馳GLA采用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在轉向時,它的方向盤指向準確,轉向力度均勻細膩,再加上擁有扎實的懸架支撐,整個轉向的過程流暢自然。至于剎車系統的調校,它保持了奔馳一貫性的風格,剎車踏板的回饋力度非常線性,腳感很棒,而且制動力度充足。
在廠方的定義里面,奔馳GLA是一款能夠適應多種路況的車型。既然如此,自然要去郊外撒撒歡。于是,在經過大半天的道路駕駛后,我們駕駛著奔馳GLA來到了廠方預設的“越野場地”——其實就是一個天然的林場。

這塊場地的道路由泥土及細小的碎石組成,沒有大的坑洼,也沒有大塊的石頭,倒是有幾個傾斜度還算比較大的山坡。老實說,這種路況談不上越野,也不能考驗一款車的越野性能,而且我所駕駛的奔馳GLA 200并沒有配備四驅系統,用來越野就真是太難為它了。


不過話說回來,車身的通過性倒是可以驗證一下。事實上,它在這方面的表現可以讓人滿意。204mm的最小離地間隙在數據上其實算不上出眾,但這段看著崎嶇的山路并沒有阻礙到它前進的步伐,偶爾去一些非鋪裝路面上撒撒歡,它的能力還是值得信任的。當然了,想玩得更加盡興一些的話,那奔馳GLA 260 4MATIC會是更佳的選擇。
● 全文總結:
隨著奔馳GLA的到來,國內高端緊湊型SUV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奔馳GLA明顯于劣勢,須知道寶馬X1以及奧迪Q3早已經在國內打下穩固的根基,想從它們手上搶市場份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顯然,奔馳這一次遲到了。不過,遲到也不絕對是一件壞事,從李佳的試駕文章《沒讓人失望 海外搶先測試奔馳GLA250》中得到的反饋,結合我今天試駕奔馳GLA 200后得出的結論,我認為奔馳GLA絕對是寶馬X1以及奧迪Q3的有力競爭者。奔馳品牌的影響力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最主要還是它自身確實有著不錯的競爭力。首先,與競爭對手同價位車型相比,它在配置上有一定的優勢;其次,兩套動力總成的表現可圈可點,一點也不輸于競爭對手。
當然,它也有明顯的不足之處,最明顯的地方是表現一般的后排乘坐空間。另外,目前以進口車身份進入國內銷售的它,在價格上明顯沒有優勢,畢竟兩位競爭對手都早已國產了。不過,這種局面或許在明年它的國產版上市后會有所改變。(攝/圖/文 汽車之家 何家榮)
>>新車試駕 性能測試 就在汽車之家評測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