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頭換面/初心不變 試駕新一代東風日產天籟
發布時間:2018-11-02
前言:很難想象,全新一代天籟的首試場地被安排在了肇慶賽車場,作為日系三大中型轎車中最主打舒適性的產品,這樣的改變并沒有給我太多驚喜,而是多了些憂慮,用力過猛的后果往往是適得其反。此前凱美瑞、雅閣的換代突破都非常成功,作為后來者的新一代天籟,有了更多優勢,但也背負起了更多壓力。
由于此前我的同事已經撰寫了比較詳盡的靜態體驗文章,我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點擊下圖瀏覽。本文更多的筆墨用來分享一些體驗感受。
首先還是要說一些新一代天籟的設計感受,其實這個時代,是日系設計全面崩塌的時代,各家也都是在突破變革中,力求尋找并樹立自己的設計風格。其中做的比較成功的是馬自達、雷克薩斯,而傳統的日系廠牌,如豐田、本田、日產,在這方面還都處在不斷嘗試完善的階段。
新一代天籟采用了最新的V-motion設計語言,凌厲有余,優雅不足,這類設計更適合車身尺寸稍小的車型,而用在新一代天籟上,我想也是設計師希望天籟的品牌形象更加討好年輕消費者。
視覺感受上,連貫的V型設計很有沖擊力,車頭被壓低拉寬,跑味更強,霧燈下的兩個小前唇,尺寸有點夸張。車身側面有很明顯的西瑪味道,尤其是C柱的懸浮設計。高配車型采用19寸雙色拋光輪轂,樣式大氣高級。
車尾設計相對收斂一些,依舊是回旋鏢式的尾燈,與頭燈呼應,大面積的熏黑處理以及一體式的小鴨尾也是時下流行的設計元素。不過相比于美版車型,排氣口改為隱藏式,運動感稍有欠缺。
整體來說,全新一代天籟的設計改變了我們對于天籟的傳統認知,精干而有活力,雖然數據上不比雅閣、凱美瑞有明顯優勢,但視覺感受上會更加低矮寬整,運動感更強。缺點是,不夠成熟的家族設計元素正在成為日產設計進步上的羈絆。
內飾設計方面,相對比較保守,平直對稱的風格倒是貼合這類車型的定位,畢竟要兼顧車內所有人員。用料方面,不得不說表現出了日產一貫的優勢,身體能觸及到的地方幾乎都用了軟性包覆,但工藝質量方面,個別細節上的做工不及同為日系的兩個對手。
功能上,包括新一代天籟在內,日系產品都更加注重易用性,功能區分割合理,信息傳達清晰,懸浮式中控屏與雅閣的設計如出一轍,只是在反應速度、互聯性等方面還處在基礎水平上。我喜歡的是,車內的所有的操作幾乎都是零難度上手,但是對于時下的年輕消費者而言,車內的科技氛圍確實要少了很多,甚至可以說有些老氣,比如毫無新意的中控儀表。
配置方面你可以放心,在這種產品上不會有明顯缺失,我認為會討好中國用戶的幾點是:HUD抬頭顯示、雙天窗設計、ACC自動巡航、自動駐車等,但小瑕疵在于,后排非一鍵升降車窗、缺失無線充電功能。其中拓展接口的設計缺乏實際使用場景的考量,比如前后排都提供的Type-C接口,但實際使用率很低,而大家都需要的行車記錄儀取電接口,又只能依靠全車唯一的12V電源接口了。
這里順帶說下儲物空間表現,無功無過,夠用級別,前后排均是如此。后備箱容積也是同級水平,但無法翻折拓展,也沒有設計任何固定掛鉤或儲物格,細節之處的人性化設計有所不足。
把乘坐體驗放到本節最后說,因為我來之前的憂慮在我坐到車內的那一刻,已經消除一半了。讓我非常喜愛的“日產沙發”沒有變,填充飽滿,寬大柔軟,不要考慮什么支撐性啊、包裹性啊,一律沒有,就是簡單粗暴的舒服。
后排同樣如此,而且坐墊長度非常到位,承托性同級最佳。而且新一代產品在軸距上做了加長,后排空間不再是問題了,橫向寬度也小有優勢,“陷”在這個座椅內,你不會再去硬搶副駕位置了。
如果要做個內艙體驗的總結,那我覺得就是更加完善,不同于外觀大刀闊斧的突破,內艙無論是在設計、功能、以及體驗上,都和傳統天籟給我的印象區別不大,只是配置更加豐富,細節更加精致了,雖然小有瑕疵,但這種氛圍讓我很熟悉,很舒服,我也特別建議大家在購車之前,去實際的乘坐感受一番。
動力系統方面,新一代天籟采用兩款動力總成,分別為2.0L自然吸氣發動機,該機型是現款2.0L引擎的改進版,動力數據小幅提升,主要是排放水平達到國6標準;而另一款引擎為2.0T機型,這款引擎在之前的英菲尼迪全新QX50上首次采用,也將在新一代天籟上服役。
對于這款2.0T引擎大家最為關心,這是目前首款量產的可變壓縮比發動機,通過搖臂機構,可以在8-14之間無極調整壓縮比,同時兼具雙噴射、雙循環等時下最主流的發動機技術。但是技術的根本是服務于用戶,所以我們省去枯燥的技術講解,來看看具體的駕駛體驗。
最大馬力252匹,最大扭矩380牛米,雖然算不上奧冠群雄,但也是比較亮眼的數據了,匹配熟悉的CVT變速箱。初段表現令人有些失望,過于溫柔了,甚至在油門踏板接近一半開度的時候,動力輸出還是不緊不慢,像是一臺自然吸氣車型。如果我選擇購買了一臺2.0T的天籟,這樣的表現是不會讓我滿意的。而只有當我繼續加大油門,發動機才像是剛被喚醒一般,毫不吝惜的開始好好工作。此時的動力表現才配得上賬面數據,相比日系對手有著明顯優勢,感受上類似于德系高功版2.0T車型。
對于這種不夠線性的分級動力輸出特質,我和同行老師們也產生了分歧,對于喜歡的人而言,可能會說“需要動力的時候全力輸出,不需要的時候可以保證平順和燃效,很合理”,但對于我來說,這種主動權應該賦予駕駛者自己,而不是去自以為是的標定這樣一個分級輸出邏輯。當然,我猜測也可能存在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CVT變速箱可能拖了后腿,又比如過多的可控變量導致標定邏輯不夠完善等等。
相比之下,那臺熟悉的2.0L自然吸氣發動機更能討好我,一如既往的平順線性,10秒左右的加速能力也足以滿足日常所需。在未來,我相信2.0L車型也會是天籟的主力產品,只是相比對手們,天籟這種2.0L+2.0T的動力組合會導致級差過大,動力選擇不夠豐富。除非2.0T車型價格下探彌補,答案都在11月16日的廣州車展揭曉。
最后我們聊一聊動態素質,新一代天籟給我的賽道體驗可以說是比較糟糕的,指向不夠精準緊致、懸架不夠堅韌有力、就連座椅也沒有對身體有良好的支撐包裹,跑在賽道上就像一頭走鋼絲的大象。在全力跑了一圈之后,我就放棄了繼續追逐車輛極限的想法,一切模擬正常山路駕駛的方式來開了,此時我們才能更好的發現新一代天籟的進步。
新一代天籟依舊沒有放棄舒適性設定,懸架盡力的去撫平路面顛簸,只是相比老款車型,加入了更多韌性,在多彎的路況下多了幾分從容。車身也更加緊致,彎道穩定性大幅提升,安心感會更強。這才是天籟應有的進化方式——更全面,更均衡,而不是更極端。
下午的開放道路試駕,也印證了這一點,沒有運動車型凌厲的轉向調教、沒有堅實的懸架支撐,有的僅僅是比老款車型更柔和順手的方向感、更強烈的穩定感,更安靜的車內環境,以及更線性有力的剎車質感。這一切都是現階段一臺高品質中型車應有的素質,化繁為簡,好開易駕,最大程度的兼顧各種路況和駕駛風格。
我特意留下了底盤質感這一評價緯度最后說,其實新一代天籟在這一項上也有很明顯的進步,但是沒有辦法,他的對手們,新一代的凱美瑞和雅閣,在這一方面的進步顯然更加突出,達到了越級標準,而天籟只能算是同級較好標準,過多的碎震還是會透過底盤傳入車內,高級感相比這兩個對手而言,稍有不足。
購買推薦:如果說有什么理由是讓你必須選擇新一代天籟的,我只幫你找到了兩點:1.看上了他的外觀設計,就是喜歡。2.沉迷于他的座椅,確實舒服。除此之外,在本次體驗中,我并沒有找到更多必須要購買新一代天籟的理由,但我并不是說新一代天籟不夠好,相反,他進步的很全面,但在這個市場中,我的參考標準不可能是上一代天籟,而應該是全新換代的凱美瑞、雅閣,包括帕薩特這些產品,這些競品的進步更快一些。由于試駕的時間和場地限制,此次試駕體驗并不能更加完整的感受新一代天籟的特性,但是卻能清楚的看出新一代天籟的野心:以2.0L車型對抗日系競品,這也是市場主銷產品,而以2.0T車型對抗德系高配車型,搶占更多高端用戶。不過從初期體驗感受下來,2.0L車型的優勢在于座椅舒適性,但綜合行駛品質不及日系競品,且完全放棄與日系競品混合動力產品的競爭,這就需要未來上市后的配置和價格體現優勢,才能保持競爭力了;而與美系德系高功2.0T產品相比,優勢在于更舒適均衡的駕乘感受,但動力輸出不如競品成熟完善,除非未來驗證燃效表現確有明顯優勢,否則VCR引擎的所謂黑科技將失去實際意義,且考慮到品牌力的差異,也需要終端售價來換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