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即將成為過去,看一眼緊湊型車的銷量排行榜,領頭羊毫無懸念是大眾朗逸,前11個月累計銷量接近34萬臺。而別克英朗作為一匹黑馬實力也不容小覷,在今年8月、9月也曾一度榮登銷量榜首,并且連續4個月的單月銷量都突破3萬,雖然前11個月總銷量為25萬臺,排名第三,年內翻盤無望,但展望即將到來的2016年,英朗與朗逸之間的戰爭,或將日趨白熱化。

這次的對比非常公平,兩位選手實力相當,價格也相當,同為13.69萬,它們是英朗 2015款 15N 自動豪華型(以下簡稱英朗)和朗逸 2015款 1.6L 自動舒適版(以下簡稱朗逸),大戰300回合在所難免。而且仔細看的話,你會發現這兩款車在某些配置或者設計的差異,讓人在選擇時挺犯難的。

對比參數不難發現,除了車身長度之外,英朗其他方面的尺寸都比朗逸稍大一些,但從實車看來,差距并不明顯,兩車的個頭差不多大。英朗具有6種車身顏色,朗逸有7種,但風雅金顏色為選裝,價格為1000元。





從用戶體驗來看,我更喜歡英朗的后視鏡,車身兩側的視野更好。相比之下朗逸的后視鏡橫向寬度有點不足,但這只是主要因素之一,后視鏡和駕駛員之間的距離遠近也會有影響。另外還有一點讓人糾結的,朗逸的后視鏡集成了轉向燈,視覺效果更漂亮。




不知道你有沒覺得,銷量榜比較靠前的車型,大部分在外形上都是走中庸路線,加上普遍采用家族式設計,尤其是大眾品牌車型,看一款車幾乎就大概知道這個品牌的車都長什么樣了,標新立異的幾率比中彩票還低。按這邏輯的話,英朗和朗逸在外觀上沒有太多可聊的,但就憑那雙遠近光一體的氙氣大燈,我覺得英朗在外觀配置方面更出色。
這兩臺車在內飾設計方面其實沒有太多亮點可聊的,都是家族式的設計,沒有什么好期待的,簡單耐看就好,所以我們把對比重點放在配置方面。這兩款車型的銷量之所以能到達金字塔頂端的高度,在配置方面安排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去研究國內消費者的口味和需求,值得咱們好好研究。













總的來說,英朗在舒適性配置方面更豐富一些,多媒體系統功能更豐富,而且具有自動恒溫空調和后排出風口,而朗逸則具有定速巡航和側氣囊兩項含金量較高的配置,細節方面也很能打動人,例如四窗一鍵升降功能和鑰匙遙控車窗功能。兩車各有側重,這個環節就算打個平手吧,下一頁我們將對比兩車在空間方面的表現。
對于家用車來說,乘坐空間肯定是用戶最關心的,甚至是決定購買的主要因素,那這兩款車型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從主觀乘坐感受來看,英朗的座椅也要比朗逸稍好一點點,就一點點而已。英朗的駕駛席座椅具有6向手動調節功能,而朗逸則再多一個腰靠調節,功能更豐富。但也有個壞消息,朗逸的靠背調節依然是旋鈕式的,用起來真不太方便。

兩車的后排配置又讓人糾結了,英朗具有獨立的后排空調出風口,對提升舒適性很有幫助,但卻只配備了兩個頭枕,而且沒有后排中央扶手。朗逸則是反過來,配備三個頭枕,后排中央扶手還有兩個杯架,儲物空間更多,但沒有空調出風口。三點式安全帶和兒童安全座椅接口兩車都配備。


經過對比,兩車的乘坐空間水平相當,身高176cm的體驗者在前排和后排都能有充足的空間,同時乘坐4名乘客空間很夠用。但如果要搭乘5名乘客的時候,朗逸的后排表現就沒英朗好了,后排地板凸起較高,雙腳無法平方在上面,舒適性打了折扣。

儲物空間方面,朗逸的表現要比英朗好一些,主要表現在車門的儲物格空間更大,而且后排中央扶手也多出兩個杯架,儲物空間更多。

后備廂空間方面,朗逸的縱深和高度都比英朗更出色,放下20英寸、24英寸、28英寸三個行李箱之后明顯朗逸的余量更多。如果遇到全家出行的情況,你絕對需要一個大空間的后備廂。
對比兩車的動力總成挺有意思的,英朗雖然發動機排量比朗逸小,但功率更高,而且具有自動啟停功能,而朗逸則在扭矩方面更優勝,更注重低扭表現。兩車的發動機都是匹配6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朗逸有運動模式,英朗則沒有,但后者有ECO節油駕駛提醒功能。另外,兩車都配備了車身穩定系統、上坡輔助等主動安全系統。



對于大部分用戶來說,英朗和朗逸都是家用車的角色,比極限或者操控并不是沒意義或者沒必要,但我想這倆并非用戶最關心的,咱們聊點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例如動力表現。排量大動力強的法則這回暫時不適用,1.5L排量的英朗開起來比1.6L排量的朗逸更有勁。英朗發動機參數更高,這個前面提到過,但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變速箱齒比設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英朗變速箱齒比相對綿密一些,加速更快,能看得到的現象就是低速狀態下(50km/h以下)英朗的發動機轉速更高。綜合上述兩個主要原因,在市區里行駛的話,英朗的加速感覺或者動力響應速度比朗逸要好一些。但凡事看兩面,英朗這樣設定也是有代價的,就是發動機噪音比朗逸更明顯。

除了上述兩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次要一點的原因,就是油門調校和變速箱的換擋邏輯設定。假設英朗的油門敏感度是0,那朗逸的普通模式就是-1,運動模式則是+1。0是我覺得比較合適的水平,從踩下油門到車輛加速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人和車步調一致,駕駛感受是心情愉悅的。

處于普通模式的朗逸,油門反應會稍慢一些,日常駕駛還可以忍受,不趕時間的話感覺不會很強烈。但如果是急性子的用戶,或者駕駛風格是反復急踩油門的類型,那就讓人著急了,必須立刻切換至運動模式。那種感覺就像大汗淋漓的時候,干一瓶冰凍的可樂,立刻精神抖擻。

運動模式帶來兩個變化,油門響應速度加快了,油門有“粘腳”的感覺,人和車的步調終于默契了。另一個變化是變速箱換擋時機延后,提升了發動機轉速,動力表現自然更出色。運動模式下的朗逸,動力方面的主觀感受反超英朗。但問題來了,這樣打雞血的模式,真的適合日常使用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除非你不在乎油耗和發動機的噪音。

方向盤的手感差異也是大家能夠輕易感受到的,靜態的時候我覺得朗逸的真皮方向盤手感更出色,但動態的時候卻顯得虛無縹緲,甚至有點像游戲機的模擬方向盤,幾乎沒有反饋,這種感覺我不太喜歡。英朗的表現是截然相反的,雖然塑料方向盤握著有點滑手,但轉向時的力度反饋更有駕駛感,這是人車之間重要的溝通途徑。如果二選一,這個點上我會選擇英朗。

減振表現也是大家最關心的,走在爛路(有點破損的鋪裝路面)上的時候,朗逸的表現和我認識的歐洲車(如408等)有點不太一樣,底盤感覺比較單?。ú凰缮?,但沒有厚重感),甚至有部分振動直接傳遞到乘客身上,讓人覺得有點顛簸。換英朗試試,同一段路再走一遍,得到的“感覺”是公平的。英朗的表現比朗逸好一些,傳遞到身體上的振動要輕一些,更柔和,顛簸感沒那么明顯。

走爛路的時候我還有另一樣發現,身體感受的振動是朗逸多一些,但耳朵聽到的“振動”卻是英朗多一些,又或者說是朗逸的聲音稍微低沉一些,所以聽起來相對“悅耳”一點。那么問題來了,就憑這個現象,我能說朗逸的隔音處理比英朗好嗎?
● 加速測試:
從試駕的主觀感受來看,我們覺得英朗的加速會比朗逸稍快一些,但主觀感受不能作準,還是要用數據來驗證才能有說服力。兩車配備的都是傳統的6速自動變速箱,變速箱保護不會很明顯,都能以2500rpm左右的轉速起步。但以這樣的轉速起步,兩車的前輪都會出現打滑,為了避免動力損失,起步轉速要稍微降低一點點,輪胎響一聲車就出去了,這樣起步反而更快一些。另外,朗逸的車身穩定系統不能關閉,幸好起步打滑不嚴重,否則會影響加速成績。英朗可以關閉車身穩定系統,所以起步轉速要人手控制好。




一擋末尾朗逸大約40km/h,英朗稍慢一些。二擋末尾朗逸已經超過70km/h,而英朗才接近60km/h。由此可見兩車變速箱齒比設定的不同,英朗齒比綿密,加速更快。最后兩車都以三擋破百,英朗實測所得加速成績為11.33秒,朗逸為12.32秒,差距約為1秒。反應到日常駕駛中,這樣差別還是能夠輕易感受到的,也驗證了我們之前的主觀感受。
● 制動測試:
全力制動的時候,朗逸偏硬的懸架調校就發揮出優勢了,重心前移的幅度比英朗要小一些,車身姿態更平穩。如果重心前移幅度較大,后輪的抓地力會下降,最終也會影響制動成績。最終實測所得成績英朗為39.47米,朗逸為38.25米,差距超過1米。朗逸的成績達到了優秀水平,而英朗則是合格水平。





● 油耗測試:
在油耗測試環節中,英朗的ECO節油駕駛提醒功能發揮了作用,引導駕駛員養車節能駕駛的習慣。但本質上來說,兩車都沒有節能模式,所以油耗測試中我們都以D擋行駛。兩車的變速箱都是6個擋位,而且都是傳統的自動變速箱,這點上還是比較公平的。兩車的發動機都可以使用92#汽油。



最終英朗行駛距離為161.5km,平均時速29km/h,消耗燃油11L,實測油耗為6.8L/100km,比行車電腦顯示的6.3L/100km稍高一點。朗逸的行駛里程為161.9km,消耗燃油12.83L,實測油耗為7.9L/100km,同樣比行車電腦顯示的7.3L/100km稍高一些。對比緊湊型車8.5L/100km的參考值兩車的表現都不錯,但如果兩車對比,1.1L/100km的差距其實也不小了。
■ 總結:
英朗和朗逸對于消費者來說都是老熟人了,街上隨處能見,或許身邊也有幾個朋友在開著。在大家的印象中,它們都是家用車的理想選擇。英朗無論外觀造型還是內飾設計都比朗逸更有設計感,中控大屏幕以及后排出風口等都是能讓消費者覺得有面子的配置,很討人喜歡。

穩坐銷量榜首位的朗逸也不是吃素的,盡管經常被詬病套娃臉,但這對其并沒什么影響。朗逸對消費者的喜好有不同看法,英朗1.5L車型都沒有配備側氣囊,而朗逸1.6L車型中高配車型都配備,能夠吸引更多注重安全配置的消費者。另外,四窗一鍵升降以及鑰匙遙控開窗/關窗功能都是很微小的功能,但注重細節的行為往往能打動人。

對于家用車,我個人比較在乎兩個方面,舒適性和燃油經濟性。代步車就要開著舒服,坐著也舒服,這點上兩車表現都差不多,盡管風格口味有點不同,但都是可以接受的類型。如果兩車只能二選一,我覺得英朗的動態表現更符合我的口味。如果長年累月算下來,或許英朗在油耗方面的使用成本或許會比朗逸低,但對于您的用車生活來說,這差價其實只是很小一部分。

回到原點,這兩款車怎么選?其實英朗和朗逸的綜合實力是相當的,誰也占不到絕對的優勢。就像是之前說的比喻那樣,它們一個像是文科生,一個像是理科生,如果你是老板,你會怎么選?看你需求咯。(文/圖/攝影 黃榮嘉,協助 盛元珺 祁子鑫 朱力神)